榫卯技艺——温暖的契合



    榫卯(sǔn mǎo),是古代中国建筑、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,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。凸出部分叫榫(或叫榫头);凹进部分叫卯(或叫榫眼、榫槽)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,利用卯榫加固物件,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。


    1973年,距离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发现了距今六、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,人们称之河姆渡遗址,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许多建筑木构件上凿卯带榫,尤其是发明使用了燕尾榫、带销钉孔的榫和企口板,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榫卯结构,标志着当时木作技术的突出成就。 

 


    榫卯以木制木,不加金属,不会破坏木质属性,同属一类,热胀冷缩性能一致,使木器更耐用,不加胶水,没有难闻气味,不含有害物质释放。


    榫卯技艺是中国六七千年甚至更久远前的技艺结晶,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,榫卯工艺日渐精湛,大规模亭台楼阁的兴建,精致美观的家具器物的制作,都靠着神奇的榫卯技艺绽放光彩,而如今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已经不能用榫卯构筑,钉铆、胶水制作家具简单快捷,价格趋于低廉,更适合规模化生产加工制造和人们对于快速完工的需要,随之而来的变化就是榫卯手工艺的工匠和传承人变少,因为榫卯工艺制作起来费时费心费力,坚持榫卯工艺制作家具的越来越少,而其中最多的是在家具定制、名贵木器制作上。       

    许多名贵木材木质根本不能使用胶水铁钉,他们高贵挑剔,如何能让他们以一种美的形态传世,或许这才是榫卯技艺的目的。

    如果没有榫卯,我们将不再看到这些恢弘大气、造型圆润饱满的家具,我们所知道的名贵木材都将被破坏,被胶水、金属钉铆破坏,这些意义上是连接木材达到稳固作用的构件,都会是对这些高贵木材的破坏,你将不会看到被拆开的家具经过巧手维修又再恢复原状,你将看到一层层胶水污染木质,看到铁钉钻出一个孔洞,这些坚硬毫无伸缩性的构件在长时间和木材间的角力后,让木材损坏,不可复原的损坏。榫卯就像一位圆通的中间人,能伸能屈的协调四周的木材间的矛盾,使其成为整体,而不是强硬拉扯在一起。

      

    我们说榫卯有非常多的式样,但按构合作用来归类,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:

   第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,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,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。如"槽口榫""企口榫""燕尾榫""穿带榫""扎榫"等。

燕尾榫穿带榫

   第二类是作为""的结构方法。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,成角结合,交叉结合,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。如"格肩榫""双榫""双夹榫""勾挂榫""锲钉榫""半榫""通榫"等等。

锲钉榫

双夹榫

   第三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,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,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。如常见的有"托角榫""长短榫""抱肩榫""粽角榫"等。

双榫

   还有太多的榫卯式样,还有待我们去了解,去探索,坚持传承古法榫卯工艺,并用我们的创新能力不断的扩充它,让中国的榫卯技艺细水长流。